投资类别

  1. 存款(p2p理财…)
  2. 债券
  3. 实体经济(创业、开公司…)
  4. 基金
  5. 股票
  6. 汇市
  7. 楼市
  8. 期货(大宗商品、农产品…)
  9. 现货(石油…)
  10. 黄金、白银等贵金属,稀有金属
  11. 古董字画、钱币、邮票等收藏品
  12. 玉石,木材,药材等
  13. 名酒,名茶,限量版鞋, 域名…

[study]Facebook内部高效工作PPT指南

1643

Facebook 内部分享:不论你如何富有,你都赚不到更多的时间,你也回不到过去。没有那么多的假如,只有指针滴答的时光飞逝和你应该好好把握的现在,以下25张PPT的分享将为您带来时间价值管理的技巧。

1、时间常有,时间优先。

1615

2、时间总会有的:每天只计划 4~5 小时真正的工作。

1616

3、当你在状态时,就多干点;不然就好好休息:有时候会连着几天不是工作状态,有时在工作状态时却又能天天忙活 12 小时,这都很正常的。

1617

4、重视你的时间,并使其值得重视:你的时间值 1000 美元/小时,你得动起来。

1618

5、不要多任务,这只会消耗注意力;保持专注,一心一用。

1619

6、养成工作习惯,并持之以恒,你的身体会适应的。

1620

7、在有限的时间内,我们总是非常专注并且有效率。

1621

8、进入工作状态的最佳方式就是工作,从小任务开始做起,让工作运转起来。

1622

9、迭代工作,期待完美收工会令人窒息:“做完事情,要胜于完美收工” Facebook 办公室墙壁上贴的箴言。动手做,胜过任何完美的想象。

1623

10、工作时间越长,并不等于效率越高。

1624

11、按重要性工作,提高效率。

1625

12、有会议就尽早安排,用于准备会议的时间往往都浪费掉了。

1627

13、把会议和沟通 (邮件或电话) 结合,创造不间断工作时间:一个小会,也会毁了一个下午,因为它会把下午撕成两个较小的时间段,以至于啥也干不成。PS:当看到一个程序员冥思苦想时,不要过去打扰,甚至一句问候都是多余的。

1629

14、一整天保持相同的工作环境。在项目/客户之间切换,会效率低。

1630

15、工作—放松—工作=高效(番茄工作法)—拖延症—高效。

1631

16、把不切实际的任务分割成合理的小任务,只要每天都完成小任务,你就会越来越接近那个大目标了。

1632

17、从来没有两个任务会有相同的优先级,总会有个更重要,仔细考虑待办事情列表。

1633

18、必须清楚白天必须完成的那件事,是什么。“Only ever work on the thing that will have the biggest impact” 只去做那件有着最大影响的事情。—— Jason Cohen1634

19、把任务按时间分段,就能感觉它快被搞定了。

1635

20、授权并擅用他人的力量。—君子善假于物(人)也,如果某件事其他人也可以做到八成,那就给他做!

1636

21、把昨天翻过去,只考虑今天和明天昨天的全垒打赢不了今天的比赛。—好汉不提当年勇。

1637

22、给所有事情都设定一个期限。不要让工作无期限地进行下去。

1638

23、针对时间紧或有压力的任务,设置结束时间,万事皆可终结

1639

24、多记,多做笔记

1640

25、进入高效状态后,记下任何分散你注意力的东西比如Google搜索词、灵光乍现的想法、新点子等等。如果你把它们记下来,它就不会再蹦来蹦去了。

1641

26、休息,休息一下~

1642

转载自:http://www.alibuybuy.com/posts/88425.html

[study]思考 | 为什么你10年经验依旧平庸,他人却2年成就卓越?

微略导读 | 如何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有人说主要靠经验,有人说靠天赋,但是大量的研究发现:不论是经验还是天赋,都不是成为专家的关键因素。

经验并不能让你成为专家。

任何一个工作10年的人都很有经验,但是他们大部分并没有做到领域内专家。NSEAD商学院有一项研究发现:比起只有少量经验的人,大体而言,更有经验的管理者并没有产生高效的效果。

天赋也不能让你成为专家。

即使在国际象棋这样的高脑力活动中,研究发现,国际上一些排名靠前的大师,甚至在天生智力上低于普通人。

那么什么决定了一个人可以成为顶尖的专家,并且做出领域内的卓越成就?

为什么大部分人不能像杰克·韦尔奇一样管理企业,不能像大卫·奥格威一样设计广告,不能像梅西一样踢球,不能像二郎一样做寿司?

为什么我们大多数人完全不能做到的事情,一些大师级人物却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做到?不论是为市值千亿的大公司制定战略,还是做出影响大众、让人口口相传的广告文案,还是在欧冠赛场上轻易过掉强队的中后卫,还是85岁高龄做出让总统惊叹的寿司?

或者看看周围的大多数人,他们工作勤奋,也经常看书学习,有的甚至有10年工作经验,但是为什么没有因此成为更优秀的人?更残酷的是,他们在自己的领域内,几乎永远也无法达到或者接近伟大的水平。

心理学家Ericsson的研究发现:决定伟大水平和一般水平的关键因素,既不是天赋,也不是经验,而是刻意练习的程度。

刻意练习是指为了提高绩效而被刻意设计出来的练习,它要求一个人离开自己的熟练和舒适区域,不断地依据方法去练习和提高。

比如足球爱好者只不过是享受踢球的过程,普通的足球运动员只不过是例行惯事地训练和参加比赛,而顶尖的足球运动员却不断地发现现有能力的不足,并且不断以自己不舒服的方式挑战并练习高难度的动作。

而这种刻意练习的程度,而不是单纯的工作经验,真正决定了顶尖大师和一般职员的差距。

有的人有10年工作经验,但是大部分时间都在无意识地重复自己已经做过的事情,真正刻意练习的时间可能10小时都不到。

有的人只有2年工作经验,但是每天花费大量额外的时间做刻意练习,不断挑战自己完成任务水准的极限,用于刻意练习的时间可能会有1000小时。

所以,为什么有的人工作10年,仍然不是专家,而有的人2年时间,足够表现卓越?

表面上看是10年和2年的差距,实际上是10小时和1000小时的差距——因为真正决定水平高低的,并不是工作时间,而是真正用于刻意练习的时间。

这就导致了,一部分人只是在无意识地增长经验,在35岁之后就感叹力不从心;而另一部分人通过大量的刻意练习,逐渐用更快地速度达到顶尖水平。

更可怕的是,随着商业环境的变化(比如移动互联网经济),整个社会正在迅速拉开顶尖水平和二流水平的差距。

在过去,如果你羡慕邻居公司有个一流的销售员,每个月能拿100W的订单;不用担心,你只需要雇佣10个二流销售员就完了——反正质量差距可以用数量差距来弥补。

而现在,如果通过互联网文案来营销,1个一流文案所创造的价值,1000个二流文案都无法弥补。

再比如商业战略,一个顶尖战略专家1天创造出来的价值,可能是一个对战略似是而非的人一辈子都无法创造的。

当数量越来越难以弥补质量的差距,顶尖水平的专家就会变成越来越稀缺的资源。

所以,通过刻意练习来逐渐成为顶尖水平的专家,就变得越来越重要。

那么如何刻意练习?

假设你现在在从事任何一个领域,同时找到了一系列的教材、任务,如何开始呢?

1
避免自动完成

自检问题:你今天的工作,是有意识地刻意提升,还是在自动完成?

比如一开始学习驾驶的时候,你会去刻意地记忆如何换挡、如何刹车,当遇到情况需要刹车的时候,你就会回忆起刹车的要领(比如既要踩离合,又要踩刹车),并且在头脑中执行这个要领。

然后,随着练习的增加,你做这些事情会越来越熟练。

直到到了某个时刻,你遇到情况就会立刻刹车——这个动作是自动完成的,你根本意识不到自己是如何刹车的。

一旦进入了这种自动完成的状态,我们对驾驶技术的改善将会不断降低并最终停止。

而真正想要达到专家水平的车手,从来不允许自己进入这种自动完成的状态——每过一个弯,他都会刻意去思考刚刚过弯用了什么技巧、表现得怎么样、应该如何提升。

对于每一项工作,大部分人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都会逐渐进入自动完成的状态。而真正想要成为高水平专家的人却在极力避免这种状态。

比如跟客户打电话沟通合作,大部分人的做法是:拿起电话,告诉客户我们的需求和报价。毕竟这件事已经做过了无数次,之前做的也都OK,早就进入了自动完成的状态。

而优秀的人却会刻意避免这种自动完成,他们最担心的就是自己无意识地完成了这个工作。

在拿起电话之前,他们可能先问自己:

上次我做类似的事情,有什么做的不够好的地方?

哦,对了,我表达逻辑有问题,让客户半天都不知道我在讲什么。

还有,我记得上次沟通后我曾遗漏了细节,忘记跟客户讨论。

怎么办呢?逻辑问题的话,我首先练习结论先行这个原则吧,这次先练习一下。

遗漏细节的问题,记得上次看过一个《清单革命》,我这次就开始练习每次沟通之前列一个任务清单,这样就不会遗漏了。

在打电话过程中,他可能变打电话变有意识地去训练自己的技巧(比如训练结论先行)。

结束电话,他可能会想一下:刚刚是不是有效训练了沟通技巧?还有哪些可以继续提升的?我还用了什么技巧?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日常工作的所有事情,不论是沟通客户、改个公关稿件还是写一段文案,我们总是缺乏动力去超越自身极限,把事情做得更好一些。

随着经验的积累,我们只不过是越来越熟练自己已经可以做到60分的东西,越来越可以自动的维持过去的水平,但是永远也不可能成为真正的顶尖专家。

这就是为什么大部分人在某个岗位上5年之后,就陷入了能力增长的瓶颈——因为他已经做到了60-80分,已经做得比周围人好,已经可以满足职位的要求。

他们每天就是按照自动模式发邮件、沟通电话、管理文件,很少进一步去精进自己每天的工作。

但是有的人却不满足于这一点,他们在把领域内的事情做到95分的时候,还不允许自己进入自动完成状态,非要刻意学习各种新能力,把它做到96分、97分、98分……即使,这个职位对他的要求只有80分。

其实即使职场上最简单的发邮件、沟通电话都有很多技巧、有很多可以提升的地方。

比如,上次在跟秋叶老师聊到这个话题,发现秋叶就开发了一个基础职场技能的课程,针对的就是那些早已被当做自动完成的基本职场任务——比如发邮件、沟通电话、文件管理等。

这些基础任务所有人都可以做到60分,但如果你想成为专家,那么在其他做到60分后进入自动完成模式时,你的机会来了——你要做的是精益求精,利用任务刻意练习刚学会的知识,避免自己进入自动完成模式。

2
离开舒适区

自检问题:你现在正在做的事情,是否离开了你的舒适区域,让你觉得需要付出额外的学习和努力才能做好?

人在面临任务的时候,心理上有3个区域:

舒适区——做能力范围内的事情

学习区——稍微高出能力范围

恐慌区——远超现有能力范围

而刻意练习,就是想办法更多地让自己停留在学习区,想办法寻找难度高出现有水平的工作,或者使用自己仍然不熟练的技巧。

而长时间停留在舒适区,能力基本上很难成长。

就足球来说,这就是为什么一个非常有天赋的足球爱好者,在场上的水平永远比不上一个接受过专业训练的足球运动员(即使他天资平庸)——他们长时间停留在舒适区。

足球爱好者纯粹为了乐趣而踢球,他们享受踢球的过程,他们渴望的是下班后去足球场拔脚怒射、排解郁闷。所以他们停留在舒适区,按照自己熟悉的方式,踢着让自己舒服的足球。

而优秀的足球运动员可不是这样,他们经常在不舒服的位置踢不好踢的球,他们被教练要求增加训练量(比如昨天是10次50米加速冲刺射门,今天要30次50米加速冲刺射门),他们被要求今天专门训练左脚踢球……

这一切任务,都不会让我们舒服,因为很难轻易做到。但这的确是长期提高能力的必要条件——离开舒适区,进入学习区。

你可能对自己的领域很感兴趣(比如你热爱文案或者热爱商业分析),但是相信我,在任何一个领域内的刻意练习本身,都毫无任何兴趣可言——因为那意味着你需要经常去做自己不能做的事情,并且经常遇到失败、挫折。

比如,对文案感兴趣,有空的时候看看文案书、看看创意文案合集、看看李叫兽写的文章,这很放松和有趣,但是这和专业的文案练习是两码事。

在刻意的文案练习中,你找到一个很难完成的任务(比如20字以内解释清楚产品是什么,同时解决消费者偏见问题、能够给读者记忆力、能够强化品牌、能够区分竞争对手……)

为了完成这个离开舒适区的任务,你需要用上几乎所有的文案技巧,比如巧妙利用基模、指向读者利益、建立反差、附着在大众情绪上、策略上扬长避短、寻找极端且高频的使用情景……

然后经过大量的修改、反思,再比照优秀的文案。

这绝对没有任何舒适的享受和轻松的乐趣。

同样,对商业分析感兴趣,看几本商业分析的有趣书籍(比如我常推荐的《好战略坏战略》),这和我把扬长避短、行动协同等基本原则练到吐,并逼迫自己一天诊断3个困难的商业案例是两码事。

同样,业余歌手练习歌曲的时候非常有乐趣和放松,当做排解压力的方式,这和专业歌手非常紧张和困难地挑战一个高音是两码事。

任何专业的刻意练习都意味着离开舒适区——学习大量的知识,寻找困难的任务,用着自己不习惯的方式大量训练。

3
牺牲短期利益

自检问题:有多长时间,你没有为了训练而牺牲短期绩效?

绝大多数刻意练习,都意味着短期效果的下降——因为你在用自己不熟悉、不舒服的方式做事。

比如你本来从用笔写字切换到键盘打字,一开始肯定是绩效降低的——估计刚开始你一分钟只能打5个字。

但是持续地练习之后,最终你可以一分钟打80字,而这是写字永远也赶不上的速度。

所以,如果总是追求短期绩效,总是追求这次能够把活尽快干完,就很难有刻意练习的机会。

比如之前我在练习《金字塔原理》中的逻辑表达的那段时间(记得是大二),需要群发一条简单的会议通知,结果过了一个小时我还没写完。

有人问我怎么这么慢。

我说我在练习逻辑化表达,等下会写出一个超牛的会议通知。

然后周围人不解:这也太费事了吧,按之前的发出去不就行了。

但是我觉得,即使这次我用很不熟悉的方式(金字塔原理),花了很多时间才能写一条简单的会议通知(牺牲了短期利益),但是将来我训练熟了,就会以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的质量来完成。

这就好像学习键盘打字一样。

这样训练的结果就是,现在,我可以用远超常人的速度,清晰化逻辑化地表达复杂的观点。

很多人把精进某种技能当做工作的附加品,在最快做好当下工作的同时顺便学习一些掌握一些经验、技能。

但是如果想不断精进自己的能力,成为顶尖专家,你需要在某些时候,把掌握技能当做工作的目标呢,而不仅仅是附加品。

既然今天的工作不那么着急,那么我今天的主要目标就是利用这些工作来训练技能,而不是追求最快把工作做完。

比如上周李叫兽圆桌会结束后,我让团队的一名成员整理圆桌会的主要内容(发给客户用的),然后他很快就整理完发给我。

结果我发现整个内容提升空间很大——缺乏层次、逻辑,而且写作不够清晰。而这其实是文案人的关键能力。

所以我让他利用未来一周的时间,把这个内容整理到最好,当做自己的训练。

从业务角度来讲,这是不经济的,因为这是对客户的免费内容,本应该最快搞完交差。

也就是说,这样的训练会降低短期绩效(速度太慢)。

但是从能力提升的角度来说,这会让一个团队成员利用一个非紧急工作,最大化地学习技巧、提升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训练技能变成了工作的全部目标,而不是工作的附属品。(当然不能所有的工作都这样做)

4
锁定目标,专注重复

自检问题:你在多大程度上,对某一项能力专注了大量重复性训练?

练习和实战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对专项能力重复性训练的程度。

“锁定目标,专注重复”的意思是说, 我们一遍遍地做,我们才能够做得更好。 我们之所以做得更好,不是因为我们比别人聪明,而是比别人更用功,比别人更专注于一点。

日本推销大师——原一平先生,他的成功秘诀就是:专注!他的故事精辟地阐述了成功的道理: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就会产生累积效应。当他一小锤一小锤的力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让铁球动起来,这就是专注的力量,更是执行的力量。

张瑞敏曾经说过:“什么是不简单?能够把简单的事千百遍做对,就是不简单,什么是不容易?大家公认的非常容易的事情认真地做好,就是不容易。”执行的真谛就在于此,把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就很不简单,能够锁定目标,不断重复一件事,用一生去做一件事,就是执行。

因此,“结果提前,自我退后,锁定目标,专注重复”,这16个字,不仅指出了成功的道理,而且还告诫我们,之所以不能取得成功,很可能就是因为忽视了那些最简单的道理。第一个最容易被忽视的就是结果(客户),从自我出发,想当然地做事;第二个最容易忽视的现象是花心;不多了就去做别的事,换去换来,结果是一辈子无所成就。

但凡掌握执行的高手,内心必懂得处处谦让,切莫在“战斗”之中将自身之事过于看重;永远要以“战斗”的结果为中心!掌握些法可使心无杂念,勇往直前,百战百胜!

一旦处于战斗之中,必须心无旁骛,目光凝于一点;全力以赴,坚持不懈,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我们每个人都一样,其实说得简单,要做到真的不简单,执行力正在在这个做的过程,执行的过程中得以淋漓尽致地体现,提升执行力是关键,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说到做到的能力。

篮球之王——迈克尔.乔丹说过:“当你遇到困难时,当你面对失败时,要想办法爬过去,超越过去,即使撞倒它也不要回头!”所以梅芳记住:有很多时候,执行不到位,也不要过于胆怯去害怕执行,相信只要不断去做,去做,撞倒了也不要回头,因为这是克服它的唯一途径,加油!永不放弃!!!

5
持续地获得反馈

自检问题:在我想刻意练习的领域,有哪些方法可以让我得到反馈?

反馈是指任何让你知道自己现在做的有多好,以及距离理想目标有多远的方式。

比如一个练习任意球的足球运动员,反馈方式就是看看这一脚下去,能不能直挂死角。

没有反馈的练习,就相当于没有球门,对天射门练任意球一样——无法通过结果来纠正和诊断自己的学习。

所以,在你的刻意练习计划中,一定要加入持续的反馈。

比如为了训练团队成员的文案能力,我设计了写文案的自检清单,清单上分类列出了几十个文案的基本原则——比如是否顺应了疑问、是否开头创造了缺口、是否属于粘性信息等。

然后其他人只需要在写完某个文案之后,按照这些原则去自检,就可以得到基本的反馈。

除了自我检查等方式,还有的反馈就是提供一定的外部激励。

比如设置每周的团队分享会,让每个人分享自己写文案使用的技巧,分享自己本周最得意的一个文案等。(担心这周自己讲不出干货?好好练吧!)

就像前面说的,刻意练习并不是一件轻松有趣的事情,如果缺乏反馈和激励,很少有人能够长时间坚持下去。

结语

为什么通往杰出和卓越成就的道路非常明确(比如使用刻意练习),但是只有少数人选择这样走下去?

因为上面讲到的大多数方法,都与我们的本能相违背——比如大脑会自动把熟练工作归到自动完成,而不是继续刻意提高。

使用刻意练习,就意味着你经常无法轻松地完成工作、无法轻松地读书,意味着你高度集中精力,意味着你需要不停地思考、总结、反馈,并且做自己不习惯、不舒服和反直觉的事情。

刻意练习是成为顶尖专家的必要条件,如果你做的事情和上面讲的没有关系,你就永远也成为不了顶尖专家——不论你有多大天赋、多久的经验和多大的梦想。

但是一旦你长时间至少在一个领域进行了刻意练习,你最终取得的成果将是非常巨大的,其中包括:

碾压并且秒杀你的大部分同行

远超同龄人的远见卓识

不断接近的伟大成就

这就是为什么杰克韦尔奇可以像杰克韦尔奇一样管理企业;梅西可以像梅西一样踢球,二郎可以像二郎一样做寿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