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有时候比努力更重要。
Hold on!
从4月到现在,跑步+控制饮食体重已经轻了20斤,坚持!!
[study]Facebook内部高效工作PPT指南
Facebook 内部分享:不论你如何富有,你都赚不到更多的时间,你也回不到过去。没有那么多的假如,只有指针滴答的时光飞逝和你应该好好把握的现在,以下25张PPT的分享将为您带来时间价值管理的技巧。
1、时间常有,时间优先。
2、时间总会有的:每天只计划 4~5 小时真正的工作。
3、当你在状态时,就多干点;不然就好好休息:有时候会连着几天不是工作状态,有时在工作状态时却又能天天忙活 12 小时,这都很正常的。
4、重视你的时间,并使其值得重视:你的时间值 1000 美元/小时,你得动起来。
5、不要多任务,这只会消耗注意力;保持专注,一心一用。
6、养成工作习惯,并持之以恒,你的身体会适应的。
7、在有限的时间内,我们总是非常专注并且有效率。
8、进入工作状态的最佳方式就是工作,从小任务开始做起,让工作运转起来。
9、迭代工作,期待完美收工会令人窒息:“做完事情,要胜于完美收工” Facebook 办公室墙壁上贴的箴言。动手做,胜过任何完美的想象。
10、工作时间越长,并不等于效率越高。
11、按重要性工作,提高效率。
12、有会议就尽早安排,用于准备会议的时间往往都浪费掉了。
13、把会议和沟通 (邮件或电话) 结合,创造不间断工作时间:一个小会,也会毁了一个下午,因为它会把下午撕成两个较小的时间段,以至于啥也干不成。PS:当看到一个程序员冥思苦想时,不要过去打扰,甚至一句问候都是多余的。
14、一整天保持相同的工作环境。在项目/客户之间切换,会效率低。
15、工作—放松—工作=高效(番茄工作法)—拖延症—高效。
16、把不切实际的任务分割成合理的小任务,只要每天都完成小任务,你就会越来越接近那个大目标了。
17、从来没有两个任务会有相同的优先级,总会有个更重要,仔细考虑待办事情列表。
18、必须清楚白天必须完成的那件事,是什么。“Only ever work on the thing that will have the biggest impact” 只去做那件有着最大影响的事情。—— Jason Cohen
19、把任务按时间分段,就能感觉它快被搞定了。
20、授权并擅用他人的力量。—君子善假于物(人)也,如果某件事其他人也可以做到八成,那就给他做!
21、把昨天翻过去,只考虑今天和明天昨天的全垒打赢不了今天的比赛。—好汉不提当年勇。
22、给所有事情都设定一个期限。不要让工作无期限地进行下去。
23、针对时间紧或有压力的任务,设置结束时间,万事皆可终结
24、多记,多做笔记
25、进入高效状态后,记下任何分散你注意力的东西比如Google搜索词、灵光乍现的想法、新点子等等。如果你把它们记下来,它就不会再蹦来蹦去了。
26、休息,休息一下~
[study]思考 | 为什么你10年经验依旧平庸,他人却2年成就卓越?
微略导读 | 如何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有人说主要靠经验,有人说靠天赋,但是大量的研究发现:不论是经验还是天赋,都不是成为专家的关键因素。
经验并不能让你成为专家。
任何一个工作10年的人都很有经验,但是他们大部分并没有做到领域内专家。NSEAD商学院有一项研究发现:比起只有少量经验的人,大体而言,更有经验的管理者并没有产生高效的效果。
天赋也不能让你成为专家。
即使在国际象棋这样的高脑力活动中,研究发现,国际上一些排名靠前的大师,甚至在天生智力上低于普通人。
那么什么决定了一个人可以成为顶尖的专家,并且做出领域内的卓越成就?
为什么大部分人不能像杰克·韦尔奇一样管理企业,不能像大卫·奥格威一样设计广告,不能像梅西一样踢球,不能像二郎一样做寿司?
为什么我们大多数人完全不能做到的事情,一些大师级人物却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做到?不论是为市值千亿的大公司制定战略,还是做出影响大众、让人口口相传的广告文案,还是在欧冠赛场上轻易过掉强队的中后卫,还是85岁高龄做出让总统惊叹的寿司?
或者看看周围的大多数人,他们工作勤奋,也经常看书学习,有的甚至有10年工作经验,但是为什么没有因此成为更优秀的人?更残酷的是,他们在自己的领域内,几乎永远也无法达到或者接近伟大的水平。
心理学家Ericsson的研究发现:决定伟大水平和一般水平的关键因素,既不是天赋,也不是经验,而是刻意练习的程度。
刻意练习是指为了提高绩效而被刻意设计出来的练习,它要求一个人离开自己的熟练和舒适区域,不断地依据方法去练习和提高。
比如足球爱好者只不过是享受踢球的过程,普通的足球运动员只不过是例行惯事地训练和参加比赛,而顶尖的足球运动员却不断地发现现有能力的不足,并且不断以自己不舒服的方式挑战并练习高难度的动作。
而这种刻意练习的程度,而不是单纯的工作经验,真正决定了顶尖大师和一般职员的差距。
有的人有10年工作经验,但是大部分时间都在无意识地重复自己已经做过的事情,真正刻意练习的时间可能10小时都不到。
有的人只有2年工作经验,但是每天花费大量额外的时间做刻意练习,不断挑战自己完成任务水准的极限,用于刻意练习的时间可能会有1000小时。
所以,为什么有的人工作10年,仍然不是专家,而有的人2年时间,足够表现卓越?
表面上看是10年和2年的差距,实际上是10小时和1000小时的差距——因为真正决定水平高低的,并不是工作时间,而是真正用于刻意练习的时间。
这就导致了,一部分人只是在无意识地增长经验,在35岁之后就感叹力不从心;而另一部分人通过大量的刻意练习,逐渐用更快地速度达到顶尖水平。
更可怕的是,随着商业环境的变化(比如移动互联网经济),整个社会正在迅速拉开顶尖水平和二流水平的差距。
在过去,如果你羡慕邻居公司有个一流的销售员,每个月能拿100W的订单;不用担心,你只需要雇佣10个二流销售员就完了——反正质量差距可以用数量差距来弥补。
而现在,如果通过互联网文案来营销,1个一流文案所创造的价值,1000个二流文案都无法弥补。
再比如商业战略,一个顶尖战略专家1天创造出来的价值,可能是一个对战略似是而非的人一辈子都无法创造的。
当数量越来越难以弥补质量的差距,顶尖水平的专家就会变成越来越稀缺的资源。
所以,通过刻意练习来逐渐成为顶尖水平的专家,就变得越来越重要。
那么如何刻意练习?
假设你现在在从事任何一个领域,同时找到了一系列的教材、任务,如何开始呢?
自检问题:你今天的工作,是有意识地刻意提升,还是在自动完成?
比如一开始学习驾驶的时候,你会去刻意地记忆如何换挡、如何刹车,当遇到情况需要刹车的时候,你就会回忆起刹车的要领(比如既要踩离合,又要踩刹车),并且在头脑中执行这个要领。
然后,随着练习的增加,你做这些事情会越来越熟练。
直到到了某个时刻,你遇到情况就会立刻刹车——这个动作是自动完成的,你根本意识不到自己是如何刹车的。
一旦进入了这种自动完成的状态,我们对驾驶技术的改善将会不断降低并最终停止。
而真正想要达到专家水平的车手,从来不允许自己进入这种自动完成的状态——每过一个弯,他都会刻意去思考刚刚过弯用了什么技巧、表现得怎么样、应该如何提升。
对于每一项工作,大部分人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都会逐渐进入自动完成的状态。而真正想要成为高水平专家的人却在极力避免这种状态。
比如跟客户打电话沟通合作,大部分人的做法是:拿起电话,告诉客户我们的需求和报价。毕竟这件事已经做过了无数次,之前做的也都OK,早就进入了自动完成的状态。
而优秀的人却会刻意避免这种自动完成,他们最担心的就是自己无意识地完成了这个工作。
在拿起电话之前,他们可能先问自己:
上次我做类似的事情,有什么做的不够好的地方?
哦,对了,我表达逻辑有问题,让客户半天都不知道我在讲什么。
还有,我记得上次沟通后我曾遗漏了细节,忘记跟客户讨论。
怎么办呢?逻辑问题的话,我首先练习结论先行这个原则吧,这次先练习一下。
遗漏细节的问题,记得上次看过一个《清单革命》,我这次就开始练习每次沟通之前列一个任务清单,这样就不会遗漏了。
在打电话过程中,他可能变打电话变有意识地去训练自己的技巧(比如训练结论先行)。
结束电话,他可能会想一下:刚刚是不是有效训练了沟通技巧?还有哪些可以继续提升的?我还用了什么技巧?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日常工作的所有事情,不论是沟通客户、改个公关稿件还是写一段文案,我们总是缺乏动力去超越自身极限,把事情做得更好一些。
随着经验的积累,我们只不过是越来越熟练自己已经可以做到60分的东西,越来越可以自动的维持过去的水平,但是永远也不可能成为真正的顶尖专家。
这就是为什么大部分人在某个岗位上5年之后,就陷入了能力增长的瓶颈——因为他已经做到了60-80分,已经做得比周围人好,已经可以满足职位的要求。
他们每天就是按照自动模式发邮件、沟通电话、管理文件,很少进一步去精进自己每天的工作。
但是有的人却不满足于这一点,他们在把领域内的事情做到95分的时候,还不允许自己进入自动完成状态,非要刻意学习各种新能力,把它做到96分、97分、98分……即使,这个职位对他的要求只有80分。
其实即使职场上最简单的发邮件、沟通电话都有很多技巧、有很多可以提升的地方。
比如,上次在跟秋叶老师聊到这个话题,发现秋叶就开发了一个基础职场技能的课程,针对的就是那些早已被当做自动完成的基本职场任务——比如发邮件、沟通电话、文件管理等。
这些基础任务所有人都可以做到60分,但如果你想成为专家,那么在其他做到60分后进入自动完成模式时,你的机会来了——你要做的是精益求精,利用任务刻意练习刚学会的知识,避免自己进入自动完成模式。
自检问题:你现在正在做的事情,是否离开了你的舒适区域,让你觉得需要付出额外的学习和努力才能做好?
人在面临任务的时候,心理上有3个区域:
学习区——稍微高出能力范围
恐慌区——远超现有能力范围
而刻意练习,就是想办法更多地让自己停留在学习区,想办法寻找难度高出现有水平的工作,或者使用自己仍然不熟练的技巧。
而长时间停留在舒适区,能力基本上很难成长。
就足球来说,这就是为什么一个非常有天赋的足球爱好者,在场上的水平永远比不上一个接受过专业训练的足球运动员(即使他天资平庸)——他们长时间停留在舒适区。
足球爱好者纯粹为了乐趣而踢球,他们享受踢球的过程,他们渴望的是下班后去足球场拔脚怒射、排解郁闷。所以他们停留在舒适区,按照自己熟悉的方式,踢着让自己舒服的足球。
而优秀的足球运动员可不是这样,他们经常在不舒服的位置踢不好踢的球,他们被教练要求增加训练量(比如昨天是10次50米加速冲刺射门,今天要30次50米加速冲刺射门),他们被要求今天专门训练左脚踢球……
这一切任务,都不会让我们舒服,因为很难轻易做到。但这的确是长期提高能力的必要条件——离开舒适区,进入学习区。
你可能对自己的领域很感兴趣(比如你热爱文案或者热爱商业分析),但是相信我,在任何一个领域内的刻意练习本身,都毫无任何兴趣可言——因为那意味着你需要经常去做自己不能做的事情,并且经常遇到失败、挫折。
比如,对文案感兴趣,有空的时候看看文案书、看看创意文案合集、看看李叫兽写的文章,这很放松和有趣,但是这和专业的文案练习是两码事。
在刻意的文案练习中,你找到一个很难完成的任务(比如20字以内解释清楚产品是什么,同时解决消费者偏见问题、能够给读者记忆力、能够强化品牌、能够区分竞争对手……)
为了完成这个离开舒适区的任务,你需要用上几乎所有的文案技巧,比如巧妙利用基模、指向读者利益、建立反差、附着在大众情绪上、策略上扬长避短、寻找极端且高频的使用情景……
然后经过大量的修改、反思,再比照优秀的文案。
这绝对没有任何舒适的享受和轻松的乐趣。
同样,对商业分析感兴趣,看几本商业分析的有趣书籍(比如我常推荐的《好战略坏战略》),这和我把扬长避短、行动协同等基本原则练到吐,并逼迫自己一天诊断3个困难的商业案例是两码事。
同样,业余歌手练习歌曲的时候非常有乐趣和放松,当做排解压力的方式,这和专业歌手非常紧张和困难地挑战一个高音是两码事。
任何专业的刻意练习都意味着离开舒适区——学习大量的知识,寻找困难的任务,用着自己不习惯的方式大量训练。
自检问题:有多长时间,你没有为了训练而牺牲短期绩效?
绝大多数刻意练习,都意味着短期效果的下降——因为你在用自己不熟悉、不舒服的方式做事。
比如你本来从用笔写字切换到键盘打字,一开始肯定是绩效降低的——估计刚开始你一分钟只能打5个字。
但是持续地练习之后,最终你可以一分钟打80字,而这是写字永远也赶不上的速度。
所以,如果总是追求短期绩效,总是追求这次能够把活尽快干完,就很难有刻意练习的机会。
比如之前我在练习《金字塔原理》中的逻辑表达的那段时间(记得是大二),需要群发一条简单的会议通知,结果过了一个小时我还没写完。
有人问我怎么这么慢。
我说我在练习逻辑化表达,等下会写出一个超牛的会议通知。
然后周围人不解:这也太费事了吧,按之前的发出去不就行了。
但是我觉得,即使这次我用很不熟悉的方式(金字塔原理),花了很多时间才能写一条简单的会议通知(牺牲了短期利益),但是将来我训练熟了,就会以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的质量来完成。
这就好像学习键盘打字一样。
这样训练的结果就是,现在,我可以用远超常人的速度,清晰化逻辑化地表达复杂的观点。
很多人把精进某种技能当做工作的附加品,在最快做好当下工作的同时顺便学习一些掌握一些经验、技能。
但是如果想不断精进自己的能力,成为顶尖专家,你需要在某些时候,把掌握技能当做工作的目标呢,而不仅仅是附加品。
既然今天的工作不那么着急,那么我今天的主要目标就是利用这些工作来训练技能,而不是追求最快把工作做完。
比如上周李叫兽圆桌会结束后,我让团队的一名成员整理圆桌会的主要内容(发给客户用的),然后他很快就整理完发给我。
结果我发现整个内容提升空间很大——缺乏层次、逻辑,而且写作不够清晰。而这其实是文案人的关键能力。
所以我让他利用未来一周的时间,把这个内容整理到最好,当做自己的训练。
从业务角度来讲,这是不经济的,因为这是对客户的免费内容,本应该最快搞完交差。
也就是说,这样的训练会降低短期绩效(速度太慢)。
但是从能力提升的角度来说,这会让一个团队成员利用一个非紧急工作,最大化地学习技巧、提升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训练技能变成了工作的全部目标,而不是工作的附属品。(当然不能所有的工作都这样做)
自检问题:你在多大程度上,对某一项能力专注了大量重复性训练?
练习和实战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对专项能力重复性训练的程度。
“锁定目标,专注重复”的意思是说, 我们一遍遍地做,我们才能够做得更好。 我们之所以做得更好,不是因为我们比别人聪明,而是比别人更用功,比别人更专注于一点。
日本推销大师——原一平先生,他的成功秘诀就是:专注!他的故事精辟地阐述了成功的道理: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就会产生累积效应。当他一小锤一小锤的力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让铁球动起来,这就是专注的力量,更是执行的力量。
张瑞敏曾经说过:“什么是不简单?能够把简单的事千百遍做对,就是不简单,什么是不容易?大家公认的非常容易的事情认真地做好,就是不容易。”执行的真谛就在于此,把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就很不简单,能够锁定目标,不断重复一件事,用一生去做一件事,就是执行。
因此,“结果提前,自我退后,锁定目标,专注重复”,这16个字,不仅指出了成功的道理,而且还告诫我们,之所以不能取得成功,很可能就是因为忽视了那些最简单的道理。第一个最容易被忽视的就是结果(客户),从自我出发,想当然地做事;第二个最容易忽视的现象是花心;不多了就去做别的事,换去换来,结果是一辈子无所成就。
但凡掌握执行的高手,内心必懂得处处谦让,切莫在“战斗”之中将自身之事过于看重;永远要以“战斗”的结果为中心!掌握些法可使心无杂念,勇往直前,百战百胜!
一旦处于战斗之中,必须心无旁骛,目光凝于一点;全力以赴,坚持不懈,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我们每个人都一样,其实说得简单,要做到真的不简单,执行力正在在这个做的过程,执行的过程中得以淋漓尽致地体现,提升执行力是关键,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说到做到的能力。
篮球之王——迈克尔.乔丹说过:“当你遇到困难时,当你面对失败时,要想办法爬过去,超越过去,即使撞倒它也不要回头!”所以梅芳记住:有很多时候,执行不到位,也不要过于胆怯去害怕执行,相信只要不断去做,去做,撞倒了也不要回头,因为这是克服它的唯一途径,加油!永不放弃!!!
自检问题:在我想刻意练习的领域,有哪些方法可以让我得到反馈?
反馈是指任何让你知道自己现在做的有多好,以及距离理想目标有多远的方式。
比如一个练习任意球的足球运动员,反馈方式就是看看这一脚下去,能不能直挂死角。
没有反馈的练习,就相当于没有球门,对天射门练任意球一样——无法通过结果来纠正和诊断自己的学习。
所以,在你的刻意练习计划中,一定要加入持续的反馈。
比如为了训练团队成员的文案能力,我设计了写文案的自检清单,清单上分类列出了几十个文案的基本原则——比如是否顺应了疑问、是否开头创造了缺口、是否属于粘性信息等。
然后其他人只需要在写完某个文案之后,按照这些原则去自检,就可以得到基本的反馈。
除了自我检查等方式,还有的反馈就是提供一定的外部激励。
比如设置每周的团队分享会,让每个人分享自己写文案使用的技巧,分享自己本周最得意的一个文案等。(担心这周自己讲不出干货?好好练吧!)
就像前面说的,刻意练习并不是一件轻松有趣的事情,如果缺乏反馈和激励,很少有人能够长时间坚持下去。
为什么通往杰出和卓越成就的道路非常明确(比如使用刻意练习),但是只有少数人选择这样走下去?
因为上面讲到的大多数方法,都与我们的本能相违背——比如大脑会自动把熟练工作归到自动完成,而不是继续刻意提高。
使用刻意练习,就意味着你经常无法轻松地完成工作、无法轻松地读书,意味着你高度集中精力,意味着你需要不停地思考、总结、反馈,并且做自己不习惯、不舒服和反直觉的事情。
刻意练习是成为顶尖专家的必要条件,如果你做的事情和上面讲的没有关系,你就永远也成为不了顶尖专家——不论你有多大天赋、多久的经验和多大的梦想。
但是一旦你长时间至少在一个领域进行了刻意练习,你最终取得的成果将是非常巨大的,其中包括:
远超同龄人的远见卓识
不断接近的伟大成就
这就是为什么杰克韦尔奇可以像杰克韦尔奇一样管理企业;梅西可以像梅西一样踢球,二郎可以像二郎一样做寿司。
[study]怎样练习一万小时
? ? ?随着畅销书《异类》的流行,“练习一万小时成天才”这个口号现在是尽人皆知。也许仍然有不少人相信那些不世出的天才必有天生的神秘能力,但科学家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已经达成共识,那就是所有顶级高手都是练出来的。不但如此,最近几年的科学进展,人们可能第一次拥有了一个关于怎样炼成天才的统一理论。
好消息是除了某些体育项目对天生的身高和体型有特殊要求之外,神秘的天生素质并不存在,也就是说人人都有可能成为顶级高手。早在20多年以前,芝加哥大学的教育学家 Benjamin Bloom 就曾经深入考察过120名从音乐到数学多个领域内的精英人物,发现他们幼年时代没有任何特别之处。后人的研究更证明,在多个领域内,就连智商都跟一个人能不能达到专家水平没关系。
有个匈牙利心理学家很早就相信只要方法得当,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被训练成任何一个领域内的高手。为了证明这一点,他选择了一个传统上女性不擅长的项目,也就是国际象棋。结果他和妻子把自己的三个女儿都训练成了国际象棋世界大师,这就是著名的波尔加三姐妹。这个实验甚至证明哪怕你不爱好这个领域,也能被训练成这个领域的大师,因为三姐妹中的一个并不怎么喜欢国际象棋。
而坏消息是成为大师需要长时间的苦练。每天练三小时,完成一万小时需要十年时间,但这只是达到世界水平的最低要求。统计表明对音乐家而言,世界级水平要求的训练时间是十五到二十五年。但最关键的并不是练习的时间,而是练习的方法。
天才是怎样炼成的?中国传统思维比较强调一个“苦”字,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甚至是头悬梁锥刺股。而近代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人们则开始强调一个“爱”字,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调寓教于乐,“哈佛女孩”的家长们纷纷写书,介绍自己的孩子如何一路玩进名校。
很多励志故事和流行的成功学书籍最爱强调的似乎是“顿悟”,认为一个人之所以不成功是因为他没想通,他没有认识到真正的自己!好像一旦一个人顿悟到了真正的自己,他就会非常简单地在本来应该属于自己的领域成为天才人物。一个销售员可能认为真正的自己其实是个小说家,一个医生可能认为真正的自己其实是个画家 — 唯一的问题是他们从来没有写过小说或者画过画 — 但他们认为他们距离“真正的自己”只有一步之遥,一旦尝试了就会爆发天才。
所有这些关于成功学的个人经验和励志故事都不科学。假设一个成功人士做过一百件事,包括参加演讲比赛,衣着有个性,听英文歌曲,最喜欢的颜色是绿色等等,他会非常自得地把这一百件事都写进自传,没准还要加上女朋友的影响。然而其中真正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可能只有四件事,问题是他和读者都不知道是哪四件。
科学家不信励志故事,他们只相信调查研究。在过去二三十年内,心理学家们系统地调研了各行各业内的从新手,一般专家到世界级大师们的训练方法,包括运动员,音乐家,国际象棋棋手,医生,数学家,有超强记忆力者等等,试图发现其中的共性。他们的研究甚至细致到精确记录一所音乐学院的所有学生每天干的每一件小事,用多少时间做每件事,父母和家庭环境,来比较到底是什么使得那些音乐天才脱颖而出。
现在这项工作已经成熟了。2006年,一本900多页的书,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Expertise and Expert Performance, 出版。这是“怎样炼成天才”研究的一本里程碑式的学术著作,此书直接引领了后来一系列畅销书的出现,包括格拉德威尔的《异类》,Geoff Colvin 的 Talent is Overrated,和 Daniel Coyle 的 The Talent Code 等等。科学家们不但证明了高手是练出来的,而且通过考察各个领域最好的训练方法的共性,总结了一套统一的练习方法,这就是所谓“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
过去多年来,训练方法是不断进步的。比如说作曲,假设一名普通学生使用普通训练方法六年时间能达到的水平,另一个学生使用新的训练方法三年就能达到,那么我们可以说这个新训练方法的“有效指数”是200%。统计表明,莫扎特当时的训练,他的有效指数是130%。而二十世纪的天才也许没有莫扎特有名,但其训练水平都能达到300%到500%!十三世纪的哲学家培根曾经认为任何人都不可能在少于30年之内掌握数学,而现在的学生十几岁的时候已经学到多得多的数学,教学方法进步了。事实上,我们今天在所有领域都比过去做得更好,体育世界纪录被不断打破,艺术家们的技巧也是过去根本无法想象的。
训练方法重要性的另一个体现是“天才”的扎堆出现,比如曾经有一个时期俄罗斯对女子网球,韩国对女子曲棍球,更不必说中国对乒乓球的的绝对优势。更进一步,哪怕你这个国家传统上并不擅长这个项目,只要有一名教练摸索掌握了科学训练法,那么他就可以带出一代绝世高手,比如中国花样滑冰教练姚滨。人们经常感慨中国十多亿人居然找不到11个足球天才 — 如果天才是天生的,那么十多亿人必然足以产生很多天才,但天才是练出来的,而中国缺乏有效的练习环境,人口再多也比不上欧洲小国。
刻意练习
首次提出“刻意练习”这个概念的是佛罗里达大学心理学家 K. Anders Ericsson。这套练习方法的核心假设是,专家级水平是逐渐地练出来的,而有效进步的关键在于找到一系列的小任务让受训者按顺序完成。这些小任务必须是受训者正好不会做,但是又正好可以学习掌握的。完成这种练习要求受训者思想高度集中,这就与那些例行公事或者带娱乐色彩的练习完全不同。“刻意练习”的理论目前已经被广泛接受,我们可以总结一下它的特点。
1. 只在“学习区”练习
科学家们考察花样滑冰运动员的训练,发现在同样的练习时间内,普通的运动员更喜欢练自己早已掌握了的动作,而顶尖运动员则更多地练习各种高难度的跳。普通爱好者打高尔夫球纯粹是为了享受打球的过程,而职业运动员则集中练习在各种极端不舒服的位置打不好打的球。真正的练习不是为了完成运动量,练习的精髓是要持续地做自己做不好的事。
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层层嵌套的三个圆形区域:最内一层是“舒适区”,是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最外一层是“恐慌区”,是我们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二者中间则是“学习区”。只有在学习区里面练习,一个人才可能进步。有效的练习任务必须精确的在受训者的“学习区”内进行,具有高度的针对性。在很多情况下这要求必须要有一个好的老师或者教练,从旁观者的角度更能发现我们最需要改进的地方。
只在学习区练习,是一个非常强的要求。一般的学校课堂往往有几十人按照相同的进度学习知识,这种学习是没有针对性的。同样的内容,对某些同学来说是舒适区根本无需再练,而对某些学生则是恐慌区。科学教学必须因材施教,小班学习,甚至是一对一的传授。真正高手训练与其说是老师教学生,不如说是师傅带学徒。
一旦已经学会了某个东西,就不应该继续在上面花时间,应该立即转入下一个难度。长期使用这种方法训练必然事半功倍。
2. 大量重复训练。
从不会到会,秘诀是重复。美国加州有个“害羞诊所”(The Shyness Clinic),专门帮助那些比如说不敢和异性说话的人克服害羞心理。这个诊所的心理学家不相信什么心理暗示疗法,什么童年回忆之类,他们相信练习。他们认为使人害羞的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情的观点。怎么治疗恐女症?做法是设计各种不同难度的场合进行对话训练。最初是在房间内集体对话,角色扮演。然后是到直接跑到大街上找陌生美女搭讪要求约会。最高难度是有意在公共场合做出使自己难堪的事情,比如去超市把一个西瓜掉在地上摔坏。
这种把不常见的高难度事件重复化的办法正是MBA课程的精髓。在商学院里一个学生每周可能要面对20个真实发生过的商业案例,学生们首先自己研究怎么决策,提出解决方案,最后老师给出实际的结果并作点评。学习商业决策的最好办法不是观察老板每个月做两次决策,而是自己每周做20次模拟的决策。军事学院的模拟战,飞行员在计算机上模拟各种罕见的空中险情,包括丘吉尔对着镜子练习演讲,都是重复训练。
在体育和音乐训练中,比较强调“分块”练习。首先你要把整个动作或者整首曲子过一遍,看专家是怎么做的。然后把它分解为很多小块,一块一块地学习掌握。在这种训练中一定要慢,只有慢下来才能感知技能的内部结构,注意到自己的错误。在美国一所最好的小提琴学校里,甚至有禁止学生把一支曲子连贯地演奏的要求,规定如果别人听出来你拉的是什么曲子,那就说明你没有正确练习。职业的体育训练往往是针对技术动作,而不是比赛本身。一个高水平的美式足球运动员只有1%的时间用于队内比赛,其他都是各种相关的基础训练。
反过来说如果没有这种事先的重复训练,一个人面对不常见的事件往往会不知所措。统计表明工作多年的医生通过读X光片诊断罕见病症的水平反而不如刚毕业的医学院学生 — 因为很少遇到这种病例,而在医学院学到的东西早就忘了。最好的办法其实是定期地让医生们拿过去的旧X光片集中训练,而不是期待在工作中碰到。
3. 持续获得有效的反馈。
传道,授业,解惑,老师和教练最大的用处是什么?也许对一般人来说小学老师最大的作用是激发了他学习的兴趣,教会了他什么东西,曾经有过传道授业解惑。而真正的高手都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对他们而言,老师和教练的最重要作用是提供即时的反馈。
一个动作做得好与不好,最好有教练随时指出,本人必须能够随时了解练习结果。看不到结果的练习等于没有练习:如果只是应付了事,你不但不会变好,而且会对好坏不再关心。在某种程度上,刻意练习是以错误为中心的练习。练习者必须建立起对错误的极度敏感,一旦发现自己错了会感到非常不舒服,一直练习到改正为止。
从训练的角度,一个真正好教练是什么样的?John Wooden 是美国最具传奇色彩的大学篮球教练,他曾经率领 UCLA 队在12年内10次获得 NCAA 冠军。为了获得 Wooden 的执教秘诀,两位心理学家曾经全程观察他的训练课,甚至记录下了他给球员的每一条指令。结果统计表明,在记录的2326条指令之中, 6.9%是表扬,6.6%是表示不满,而有75% 是纯粹的信息,也就是做什么动作和怎么做。他最常见的办法是三段论:演示一遍正确动作,表现一遍错误动作,再演示一遍正确动作。
与外行想象的不同,最好的教练从不发表什么激情演说,甚至不讲课,说话从不超过20秒。他们只给学生非常具体的即时反馈。所有训练都事先进行无比详细的计划,甚至包括教运动员怎么系鞋带。他们仿佛有一种诡异的知道学员在想什么的能力,即使是第一次见面能指出学生在技术上最需要什么。他们是绝对的因材施教,源源不断地提供高度具有针对性的具体指导。
获得反馈的最高境界是自己给自己当教练。高手工作的时候会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观察自己,每天都有非常具体的小目标,对自己的错误极其敏感,并不断寻求改进。
4. 精神高度集中。
刻意练习没有“寓教于乐”这个概念。曾经有个著名小提琴家说过,如果你是练习手指,你可以练一整天;可是如果你是练习脑子,你每天能练两个小时就不错了。高手的练习每次最多1到1.5小时,每天最多4到5小时。没人受得了更多。一般女球迷可能认为贝克汉姆那样的球星很可爱,她们可能不知道的是很少有球员能完成贝克汉姆的训练强度,因为太苦了。
科学家们曾经调查研究了一个音乐学院。他们把这里的所有小提琴学生分为好(将来主要是做音乐教师),更好,和最好(将来做演奏家)三个组。这三个组的学生 在很多方面都相同,比如都是从8岁左右开始练习,甚至现在每周的总的音乐相关活动(上课,学习, 练习)时间也相同,都是51个小时。
研究人员发现,所有学生都了解一个道理:真正决定你水平的不是全班一起上的音乐课,而是单独练习:
- 最好的两个组学生平均每周有24小时的单独练习,而第三个组只有9小时。
- 他们都认为单独练习是最困难也是最不好玩的活动。
- 最好的两个组的学生利用上午的晚些时候和下午的早些时候单独练习,这时候他们还很清醒;而第三个组利用下午的晚些时候单独练习,这时候他们已经很困了。
- 最好的两个组不仅仅练得多,而且睡眠也多。他们午睡也多。
那么是什么因素区分了前两个组呢?是学生的历史练习总时间。到18岁,最好的组中,学会平均总共练习了7410小时,而第二组是 5301小时,第三组 3420小时。第二组的人现在跟最好的组一样努力,可是已经晚了。可见要想成为世界级高手,一定要尽早投入训练,这就是为什么天才音乐家都是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苦练了。
人脑的学习原理
现代神经科学和认知科学认为,几乎没有任何技能是人一出生就会的。哪怕是对简单物体的识别,把东西抓取过来这些简单的动作,也是婴儿后天学习的结果。一个人一出生的时候根本不可能预见到将来自己需要什么技能,基因不可能把一切技能都用遗传的方法事先编程,那样的话太浪费大脑的存储空间。最好的办法是不预设任何技能,只提供一个能够学习各种技能的能力,这就是人脑的巧妙之处。基因的做法是先预设一些对刺激的基本反应和感觉,比如看见好吃的东西我们会饿等等。这些基本的反应需要调动的神经较少。但对于更高级别的技能,比如演奏音乐,需要协调调动很多神经,就必须靠后天学习了。
人的任何一个技能,都是大脑内一系列神经纤维传递的电脉冲信号的组合。解剖表明拥有不同技能的人,其大脑的神经结构非常不同,比如出租车司机大脑内识别方向的区域就特别发达。也就是说与计算机不同,人对于技能的掌握是在大脑硬件层次实现的。
而最近有一派科学家认为,髓磷脂是技能训练的关键,它的作用是像胶皮把电线包起来一样,把这些神经纤维给包起来,通过防止电脉冲外泄而使得信号更强,更快,更准确。不管练习什么,我们都是在练习大脑中的髓磷脂,就好像把一堆杂乱无章的电线被排列整齐变成电缆。直到2000年新技术允许科学家直接观察活体大脑内的髓磷脂之后,髓磷脂的作用才被发现,而且一直到2006年才第一次被在学术期刊上说明。科学家认为髓磷脂是脑神经的高速公路,提高信号传递速度,并且可以把延迟时间减少30倍,总共提速3000倍,甚至可以控制速度,想慢就慢。
人脑之中分布着大量“自由的”髓磷脂,它们观测脑神经纤维的信号发射和组合,哪些神经纤维用的越多,它们就过去把这一段线路给包起来,使得线路中的信号传递更快,形成高速公路。这就是为什么练习是如此重要。
髓磷脂理论可以解释很多事情。比如为什么小孩常会犯错?他们的神经系统都在,也知道对错,只是需要时间去建立起来髓磷脂的高速网络。为什么习惯一旦养成不容易改变?因为所谓“习惯”,其实是以神经纤维电缆组合的形式“长”在大脑之中的,髓磷脂一旦把神经包起来,它不会自动散开 — 改变习惯的唯一办法是形成新习惯。为什么年轻人学东西快?因为尽管人的一生之中髓磷脂都在生长,但年轻人生长得最快。最激进的理论则认为人跟猴子的最显著区别不在于脑神经元的多少,而在于人的髓磷脂比猴子多20%!解剖表明,爱因斯坦的大脑中的神经元数量是平均水平,但他拥有更多能够产生髓磷脂的细胞。
谁愿意练习一万小时?
看了钢琴家朗朗的传记之后,可能很多人会怀疑是否真的应该让孩子接受这样的苦练。实际上,顶级运动员都是穷人家的孩子。不练这一万小时,一定成不了高手,但问题是考虑到机遇因素练了这一万小时也未必成功。
这就是兴趣的作用了。如果说有什么成功因素是目前科学家无法用后天训练解释的,那就是兴趣。有的孩子似乎天生就对某一领域感兴趣。感兴趣并不一定说明他能做好,就算不感兴趣只要愿意练,也能练成。兴趣最大的作用是让人愿意在这个领域内苦练。
不论如何,刻意练习是个科学方法,值得我们把它运用到日常工作中去。显然我们平时中做的绝大多数事情都不符合刻意练习的特点,这可能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人都没能成为世界级高手。天才来自刻意练习。
(《新知客》,2010年8月。本来应该等到8月1日再发,但今天突然发现此文已经被在网上泄漏出来了!)
[stock]你身边最常见的,就是你最大的竞争优势
? ?人性有弱点,习惯成自然,习惯成惰性,忽视身边资源,身边人,是最常见的事
还记得,我初中时,听一个朋友说的一个故事,当时他已非常成功,他人在深圳,有一天,有一个香港朋友过来找他,很落魄,很失落,说想死,事业无成,找个工作,也找了将近半年,基本上没有人肯录取,感觉人生没有方向,自己一点本事也没有
当时这个朋友是这样说的,那是你,没有看到,也没有真正重视和审视过,你拥有什么,你掌握了什么,你的哪些东西是大部份人没有的,这个就是你真正生存的优势,那么,你有什么呢?你是香港人,香港人往深圳不限制,一天可来返无限次,而香港和深圳的物价,特别化妆品,电子商口等,价格相差极大,这里面是有套利空间的,如果你真正懂自己,你拥有的身份证,已是中国大陆多少亿人没有的竞争优势,你单拿货过来深圳,就可以赚多少钱,后来这个朋友,成了深圳很大规模的水客公司,每天用蚂蚁搬家的方式,源源不断的输入各种商品进中国
这种情况是最常见的,掌握核心竞争优势,却视而不见,从而去找所谓的机会,所谓的发展,只看到别人的优点,别人的优势,却忽视自己的,我在大学毕业的时候就审视过一次自己,我拥有什么?很简单:
我懂电脑,大学时候整个级的电脑,有80%都是找我修的
我有电脑,别以为这不是优势,很多人还没电脑,我只需要比大概率就可以了
于是很简单,我大学毕业,开始,使用自己的电脑当服务器,装个ADSL,用花生壳,加了个论坛服务器,开始创业,这使我一路走至今,所以发现自身的优势和硬竞争点,这是最主要的
如果你自己都不懂你自己,你想学别人?有用吗?没用
人的一生是不断反思,不断审视自己,不断进步的过程,但最基本的,就是不要忽略你身边的资源,你的硬优势,你的竞争点,这个很容易想,要破产了,你有什么东西可以养活你自己,我当时回答,我可以去修电脑,去网吧打工,去电脑城打工,这就是我的竞争优势,别看很可笑,这是真实的,先想想你有什么
所以不要盲目的,去跟随,去找所谓的时机,去找机会,最大的机会和最容易成功的机会,全在你身边
我心中有猛虎,细嗅蔷薇!
作者:狂龙十八段
链接:https://xueqiu.com/4742988362/67162041
来源:雪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stock]确定人生目标,积极回馈社会
原文地址:https://xueqiu.com/4742988362/66596400
任何东西,想了才会有,想是可以天方夜潭的,不要小看,刚开了一个小吃店,就想着上市的人,起码,他敢想,想永远是第一步,很多人连想都不敢想,这就是区别
很多人看过马云,1999年,没有钱,找了18个人,组成的18罗汉团队,这个时候,他就敢想,敢和国际500强企业做比较,敢想我起来,它下去,这就是最大的差别,视频如下:
http://tv.sohu.com/20140912/n404257349.shtml
有心人可以一看,这是正确的思路,每个人,都要敢想,别以为电视上,媒体上,哪些你天天看的生活离你有多远,如果你敢想,想做,就有机会实现
一个人想成功,先建立目标,但比实现目标更重要的是,要朝着目标不懈的努力,不要怀疑自己,不断的去磨炼自己的心志,去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如果你做到了,离你的目标就不远了
但一切的一切,要先生存,生存是什么?生存是混口饭吃,但混口饭吃不等于不学习,不思考,不进步,我是潮汕人,潮汕人祖祖辈辈都做生意居多,从小家里很穷,父母做了十几种小行业,折腾,能吃饱饭就行,直至最后稳定做一行,慢慢生存下来,才慢慢改善,往我这辈延伸了进一步的视野和成就
在这里我举一个例子,小时候去店里帮忙,有那么几年,店里根本不赚钱,长达2-3年,我很奇,很好奇的问爸爸,不赚钱你为什么还继续开,爸爸回答:生存才是第一原则,生存下来,寻求时机,时机来到时,你还在,你就有机会,小时候不懂,听着云里雾里,后来市里面(我们是沿海城市),抓到一批走私货品,海关拍卖,爸爸去竞标,中了,一批货,在一个月内全部在他持续积累的渠道里,全部卖光,他跟我说,这一单足够我再撑三年,但如果我不赚钱我就把店关了,我也失去了这种机会了,这时我懂了
所以自我大学毕业开始,从不打工,从最小最小的创业项目做起,唯一法则,生存,永远把生存放在第一位,这让我如鱼得水,不断的往自己设定的目标前进,现在目标不远了,时间也快到了,未来两年会怎样呢?我不知道,但是,我只知道,我在一步一步的,往我以前设定的目标在前进,我在持续的积累和进步
持续的积累和进步怎样验证?说说我自己的傻办法,你开始跟着我说的做,你想想,去年这个时候,你在做什么事?感觉傻还是牛B?如果感觉傻,恭喜你,你近一步是在持续进步的,如果感觉去年做的事挺牛B的啊?那你惨了,你在原地踏步,好汉不提当年勇,以前的事就是以前的事,牛B的人,更好,更多的是在以后
内心的强大构建,除了目标的建立,还要学会知足,我们人有无穷无尽的欲望,但是永远有一点,欲望不能做为强驱动力,这将在最后让你丧失人格,失去自我,能够支撑你长期的内心强大的,肯定是利他,先从身边的做起,让你身边的人,生活的更稳定,更快乐一些,你的家人,你的同事,你的朋友,再覆盖至,你的能力范围,人家说,小时偷针,大时偷金,其实,优秀的品格建立也是一样的,如果你有1000块的时候,你不愿意拿10块钱去帮助吃不饱饭的人,你就算以后有1000万,你还是不会拿1000块去反馈社会的,这种利已思维,走不了多远,所以,不断的去做利他,遇到可怜的人,买点面包给他,遇到需要帮助的人,多帮助一下
写出来共勉,希望有心人,能够早日确定自己的目标,朝着目标,持续的积累和前进,内心的强大将伴随你一生。
我心中有猛虎,细嗅蔷薇!
[stock]龙虎榜实战篇之-从异动个股寻找主力
原文地址:https://xueqiu.com/4742988362/66447125
[stock]投机市场,何来价值投资,何来理性
原文地址:https://xueqiu.com/4742988362/64771167
? ? ? ?随便一写,不知道在写什么,又写了一堆,收手,工作,开会去.希望看文章者有所得,有所得帮忙转发,让更多人受益.
作者:狂龙十八段
链接:https://xueqiu.com/4742988362/64771167
来源:雪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stock]成长的故事,龙虎榜的入门与精通
原文地址:https://xueqiu.com/4742988362/64272671
作者:狂龙十八段
链接:https://xueqiu.com/4742988362/64272671
来源:雪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